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或者说,人性修身论是以有无人性论方面的内容为其基本前提的。《大学》所列八条目即以修身为关键。
它是一在己的、内在的且潜在的本原和质体。徐复观等人曾以忧患意识及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作为人性论产生的思想背景15,这对于性概念的起源来说显得大而无当。目前看来,学界对于性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对于性概念出现的问题意识是什么,学者或认识不清。《国语·周语上》曰懋正其德而厚其性,同书《周语中》曰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同书《晋语四》曰以厚民性,同书《晋语七》曰夫膏梁之性难正也,同书《楚语上》曰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物至知(智)知,然后好恶形焉。
性概念的正式形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在春秋后期性意识已经相当浓郁,从整体上来看,精英阶层已在有意使用性概念来思考和解释生命现象。顺便指出,《性自命出》云: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在传世文献中,有诸多与征伐放杀相关的记载,如《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帝高阳氏陟,卫器作乱,辛侯灭之。
孔子儒家之所以重视明王,是因为他们谨礼着义,型仁讲让,为后世树立了楷模。他说: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论语?子张》)因此,欲探究三代时期的真实的历史,首先应抛开传统观念的历史,抛弃圣王全是至德知时者,还原到其时代之中进行考察,或许能得出相对真实、客观的历史。鬼神之道看似比人道更具权威,故需以神道设教,而圣人用以设教之神道的内容实亦为人道。
《史记?周本纪》中说: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似乎也表明他是继神农氏后,成为诸侯联盟的盟主与首领。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总之,在天下无道久也的春秋战国之世,孔子儒家试图从根本上构建一套能够维护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救世学说。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在孔子看来,明王是内修七教,外行三至的典范。
所以,孔子儒家所论明王之道,都遵循着经世致用的理念。所以他说: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和超越时代的,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也是属于过去并照耀着今天和未来的。一派学者认为,孔子虽然是中国人的主要的哲学家,但其哲学只是抽象的,并不存在直观的理论,最多只能算是伦理道德的,如黑格尔就持此说。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周代先王季历是殷牧师,代商王掌管征伐权,曾征伐余无、始乎、翳徒等地之戎族,并接连取得胜利。
如孔子说:君子之于中庸也,君子而中庸也。与中西交通以来西方传入的科学史学不同,孔子儒家的观念的历史就与真实的历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汉代时期开始,随着儒学的经学化和官学化,威权政治下的儒者逐渐放弃无为而治思想,致使后人提到无为而治就直接与道家勾连起来。(《论语?宪问》) 除反对诸侯征战外,孔子还将祭祀祖先纳入儒学原创体系中。
据《孔子家语?礼运》记载,大道既隐时,就会出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大人世及以为常,城郭沟池以为固的局面。从总体来看,主要涉及明王的修身、为政、征伐、孝亲等内容。(《荀子?乐论》) 总之,孔子儒家所论明王之道,既不是对真实历史的探究与描述,也不是真正要回到古代的明王社会,而是在为儒学的建构寻求论证的历史基石。但是总的说来,不是老子,而是孔子成为他的民族的伟大导师,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中庸也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折中主义老好人,而是如何更好地用中。换句话说,早期儒家欲以上古圣王为楷模,促使诸侯列强由热衷战争转向静心修德,促使社会秩序得以恢复。
如李存山先生说:《竹书纪年》记此事为‘益干启位。孔子论黄帝也涉及到阪泉之战,但他并未深究其中的三战而后克之,就随即转入了垂衣裳而治天下。
除强调礼的重要性之外,仁、义也是荀子明王之道论的重要内容,如《荀子?王制》中说: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与注重祭祀形式不同,孔子更看重的是至诚之心,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只要君王能做到七教,天下就会出现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的情形。
又如,孔文子欲攻大叔,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针对春秋时期的混战,孟子还提出义战理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选,也正是此意。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论语?为政》)尽管孔子早已确立从周理念,但他对三代文化仍持有孜孜以求的态度。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和而不流,要求主观与客观之统一,但不陷入流俗。其实,在古典文献中,与明王之道相关的记载有很多,如《尚书》《逸周书》《左传》等。三、孔子儒家论明王之道 孔子儒家的王道就是明王之道,就是先王之道,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霸道相对应。黄帝可能是通过残酷的战争而并非仅是修德,使神农氏衰而产生的混乱秩序得到迅速的恢复。
当然,明王之道并非孔子的独创,他只是借三代圣王之政,来描绘自己的理想政治,并将明王为政之道概括为内修七教,外行三至。(《庄子?天运》)又如荀子说:诸侯有老,天子无老。
当然,孔子学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特点则决定了论述的重心在有志的三代之英时期。如为亲身体验夏、商二代文化精髓,他曾访求杞、宋,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近年来,学术界对出土文献的热忱,似乎也在诠释着过去遗忘的边角料被重新重视。这一局面达到极致而不知其反,就会有新的明王再次出现予以纠正或者革命。